为什么阿森纳和拜仁的经营方式一样,经营业绩却相差万里?

英超足球俱乐部靠什么赚钱-英超俱乐部价值

人家问的是经济,底下的却说竞技。

首先纠正你一个错误,两家俱乐部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拜仁更像是一家集团公司,而阿森纳就像是私企企业,有几位投资的老板,权利也在这些少数人手中。拜仁以前一直是本着花小价钱办大事的经营策略。像现在的情况是不多的,而且拜仁很少有2000w+的转会。

然后我们说说你的问题,首先是赚钱的结构比例,一般球队一年先来最有钱赚有这么几块,1)球场上座率,拜仁的安联有69000+个zuo座位(本赛季又加了3000好像),阿森纳的酋长球场有60000出头,一支俱乐部每年有欧洲杯赛,联赛,国内杯赛,还有一个鸡肋些的比赛,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赛事,一个赛季下去大概有60场左右。而德国的球市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好的,安联的上座率一支是100%,而阿森纳就差了不少,还有球迷购买的热狗香肠啤酒和俱乐部用品球衣。。。。。只这一点拜仁每年比阿森纳就多出千万欧元收入

2)胸前广告,单这点上,没有谁比德国更强,西甲更有球队胸前空白的现象,阿森纳air随算得上是顶级的赞助,但是和拜仁的T。。。home(德国电信)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拜仁的胸前赞助从没跌下欧洲前2的地位,还有一些大的赞助合作,比如奥迪,阿迪,和阿森纳的耐克不同,阿迪和拜仁的关系是怎个足坛最亲密的,是持有拜仁股份的,奥迪更是以10亿欧元的价格增值了股份,达到接近10%,也就是不到10%的股份,卖了十个亿,而且还是看在奥迪和拜仁深厚友谊的基础上的白菜价,去年更有一家与拜仁关系亲密的公司花10亿便宜的又收购了10%。饭馆阿森纳,我是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

3)转播权分成,这也是唯一阿森纳比拜仁强的地方,而且一下还强了一大块。英超是最成功包装的联赛,转播分成是一块大蛋糕,而且这个大蛋糕只有20家英超俱乐部分,而德国确实所有职业球队一起平分,没错,拜仁和什么科特布斯分一样多的钱,可能稍稍多一些。但是欧冠赛场上拜仁的转播就贵的多了,也和阿森纳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

4)欧冠分成,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球队打破脑袋也要参加,除了荣誉,利益当然重要,小组赛的出场费提高到了440万欧元:每支参加小组赛的球队将先拿到200万欧元的酬金,小组赛每场的出场费则为40万欧元。同时,每场比赛的胜利的奖金也十分丰厚:小组赛的获胜奖金为60万欧元,平局球队将有30万欧元入账。每支进入十六强的球队将会再获得220万欧元的酬金,八强250万。进入半决赛的球队会有300万欧元入账,最后的冠军球队还将会得到700万欧元,亚军也有400万欧元的补偿。这个意义上讲,32支进入小组赛的球队已经有440万欧元稳进腰包。要是最后问鼎,不算电视转播分成,夺冠球队光凭借出场费和赢球奖金就能最多拿到2270万欧元。

作为一家连续20年盈利的俱乐部,拜仁花钱从来都是上银行取钱,而阿森那要借钱。拜仁随时有能力还完球场贷款,阿森那却不行,加上温格实在是不会卖人,都是到根儿上才卖,转会费自然少,英超其他队伍给的钱又多,你这又没冠军可拿,我要是纳斯里,小法,范佩西我也不在这,

王健林都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到底有多烧钱

投资足球“每年都得烧钱,但是很难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如是表示。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买买买”的热潮: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约99%的股份……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俱乐部本身的财务危机、中国投资者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都需引起关注。

“扫货”海外足坛

国内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整体不景气、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为中国足球发展改革带来历史机遇。

自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开始在海外足球市场“开疆拓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就有33起,总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收购笔数增长50%,金额增长两倍以上。

2016年,海外收购俱乐部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8月,就有三单海外收购俱乐部的案例。8月5日,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与意大利菲宁维斯特公司完成签约,斥资7.4亿欧元收购意甲豪门、红黑军团AC米兰足球俱乐部99.93%的股权。同一天,云毅国际(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控股公司。奥瑞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以700万欧元价格收购法国欧塞尔足球俱乐部59.95%股权。就在不久前,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巨头纷纷出海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与国内政策风向密切相关。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并将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乐部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门票、商品和广告总收入估计为34亿美元,仅为美国(636亿美元)的5.3%,上升空间巨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多起并购发现,中资在海外的“疯狂扫货”已经涉足英超、西甲、法甲和意甲等世界顶级联赛,其中既有蒋立章这样的个人出资,也有苏宁等大型企业,还有众筹模式财团,其中少部分企业在并购前便已经在体育产业布局。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同时,也是苏宁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

自2013年始,苏宁战略投资PPTV,其麾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平台;同年11月,苏宁接手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进军体育产业;2016年5月,苏宁入股体育数据运营平台创冰科技;6月,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

烧钱容易赚钱难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表示:“投资足球能给你带来影响力,但是不会让你赚钱,每年你都得烧钱,这是肯定的。这的确会引人瞩目,但是很难赚钱。”

在海外足球产业投入巨资,其背后无疑对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相比较而言,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份额小,借助海外并购之路实现“弯道超车”确实可能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资出手海外足球俱乐部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借助其商业化能力提升业绩。欧迅体育副总裁姚振彦表示,体育产业投资长、回报慢,但衍生出来的品牌价值、广告价值等无法直接用投资回报来衡量。

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说,比如收购国米潜在的机会价值很大。一是每年到意大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至少有27万至30万,将会为国米比赛带来大量的门票收入;二是国米品牌的相关衍生品如鞋服、生活用品等,会带来广告收入,与中国市场对接后,这一部分收入将继续扩大。同时,苏宁也将借助国际米兰力争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比赛日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赛事及洲际赛事)、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其他商业行为)。

德勤数据显示,2014至2015赛季英超盈利7.18亿欧元,德甲盈利3.16亿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亏损0.35亿欧元,而意甲则巨亏1.33亿欧元。意甲排名垫底的原因在于收入过分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用,而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明显不足,且球员薪水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就算英、德、西三国联赛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但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足球俱乐部只有比赛排名上升,潜在价值才会被释放,后期仍需不断投资签约球员和教练,加强运营管理,企业投资入股后,多重风险仍需引起关注。

一方面,财务危机或成企业包袱。中国资本跨境并购一站式服务供应商晨哨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苏宁收购国米,苏宁即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中国财团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也包含2.2亿欧元的俱乐部债务。

王云帆说,海外俱乐部多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并购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俱乐部多属无形资产或流动资产,对中国市场的对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是很大的未知数。且俱乐部本身由于问题重重,短期内想要盈利仍很困难,中国企业至少需要撑过3至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复杂考验收购者应对能力。王世渝表示,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此前合力万盛收购海牙俱乐部后,由于账款未及时到期,引发负面舆论。随后有外媒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认为合力万盛只当老板,没有履行义务出资帮助海牙实现崛起,引起海牙当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满。

意大利奇尼塞勒塞俱乐部副主席卢荣毅表示,中方入主“米兰双雄”后,首先要学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两家俱乐部共用一个属于市政府的球场。这个球场共有5000多名员工,每月工资开销便有200多万欧元,多数都要两家俱乐部承担。他们必须要像尤文图斯一样建造自己的球场,摆脱市政府通过球场摊派给他们的负担。

与此同时,中资对海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存在不足。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当前我国海外并购俱乐部多属于跨行业并购,对于俱乐部管理并无经验,相较于实体资产,俱乐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包括聘请球探、教练和高管,组建团队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普遍持一种观点,即只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才能借助足球在海外丰富产业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中国资本控股俱乐部的比例较高。要做就做大股东,这也是很多中国资本的扩张心态。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俱乐部的老板基本上属于一个赞助角色,执行管理的主要是独立团队,这与中国企业的传统理念并不相符。因此,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球队时除了要做好金钱上的准备,还要调整观念,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中国市场待激发

中国足球名宿金志扬在一次足球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中国大量资金都流向了国外足球,能否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把资金引向中国足球的底层?

在国内,体育正成为中国健康消费的最大产业之一。而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足球,和未来世界巨大的足球市场——中国结合,则是全球足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另一方面,资本纷纷出海进军成熟的国际体育产业,既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反衬出中国足球的羸弱,吸纳资本能力不足。而在关键的草根阶层,更是资金匮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多需要立足本土,激发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而收购海外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行为,其能否真正促进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仍待观察。

资本输出后如何“反哺”中国足球?业内人士分析,最直观的方式无外乎帮助中国球员打通赴海外训练的机会以及提升国内青训水平。

记者梳理中国资本对海外俱乐部的收购,几乎每一笔投资都包括要“反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除了在国内建设训练基地,引入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体系,一些俱乐部还承诺要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

张近东在收购国米后表示,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未来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铂涛集团董事长、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郑南雁以个人名义与中美投资者通过联合收购的方式获得法国尼斯足球俱乐部80%股份,这支球队在过去三个赛季进步神速,拥有多名有潜力的球星,且尼斯一线队22岁以下球员多达8人。

在进行投资谈判时,郑南雁和他的团队便深入了解了尼斯的青训体系,“尼斯是法国乃至欧洲足球青训体系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球队18至19岁年龄段的队员都出自青训体系,青训计划完整而详细,在选拔球员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这无疑对中国足球未来如何选拔和培养青年球员意义深远”。

事实上,在此前,欧洲一些俱乐部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球员签约,这无疑是其在中国推广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国足坛仍不具备这样的人选和条件。郑南雁就表示:“目前好的中国球员转会费很高,但是水平较欧洲、南美的优秀球员还有些许差距,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引进中国球员去法国踢球。”

业内人士分析,青训要想出成绩,绝非朝夕之功;中国资本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何种改变,也需要时间检验。如果海外足球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承诺和设想能在中国一一落地实现,至少表明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足球能够从中受益。

走向良性运营之路

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走向国际不单单是“大笔一挥”、交钱了事,更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加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王世渝说,足球产业是经济观赏性体育赛事,优质赛事内容对于产业链形成和盈利模式拓展起到巨大作用。当前不少民企加速海外俱乐部的收购,说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完善推广足球产业的政策方针的同时,也要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助力整个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运动产品销售,向高附加值的赛事运作、媒体传播和国际品牌提升。”他说。

欧迅体育首席执行官朱晓东说,欧洲足球俱乐部有经验丰富的球探体系和青训体系,具备参加欧洲顶级联赛的资格。他建议,可打通海外与国内俱乐部,在对球员质量进行把关的基础上,选拔国内优秀的球员赴海外俱乐部参加青训,给予国内球员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也可以“租借”的形式将海外俱乐部的球员聘请到国内,活跃中国联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找好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比如国际米兰、AC米兰在欧洲拥有雄厚的影响力,而中国股东的融入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的渗透。中国投资方需着重研究,如何使欧洲市场认可中国价值观和文化,同时使企业的资金投入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从当地民众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强迫式”植入,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工作。

此外,还需引导企业加强对俱乐部管理的研究。王世渝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企业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开”,一方面维持董事会层面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保证海外俱乐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则,谨防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产生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加强与国际对接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横店集团欧洲首席执行官阿伊拉多·皮瓦建议,收购俱乐部后可提早建立具有可靠团队的办事处,启用一批熟悉当地法规的雇员,而非临时寻找当地的经理人。

英超 保级的意义

英超保级的最大意义在于钱:

具体来说,英超2013-2016赛季的电视转播合同是55亿,20家俱乐部分这个蛋糕。而且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均富主义。上赛季,冠军曼城最终从英超分到了966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俱乐部的比赛日收入、商业营销收入等),就算垫底的加的夫也分到了6210万英镑。下赛季仍将执行这一合同,但2016-2019赛季,仅英国本地的转播费就已经上修到了50亿以上,“钱程”更加看好。

从英冠到英甲、英乙,统称英格兰足球联赛,三级联赛共72家俱乐部,主要是和天空体育的转播合同,2012-2015赛季这三年的价值为1.95亿,只有英超转播费的3.5%。以赫尔城为例,2012-2013赛季他们在英冠,俱乐部财务数字显示他们从联赛电视转播分成收到了220万英镑。上赛季升超后,他们的这方面收入一下子激增到了6820万英镑!

2013年,天空与“英格兰足球联赛”达成协议,从2015-2016(也就是下赛季)一举签约到了2017-2018赛季,并在今年年初再续到了2018-2019赛季(联赛方面有续约到2019-2020的单方面权利)。这5年的合同总价没有透露,但2015-2018的转播合同估价大约是3亿英镑,同样只是英超转播合同的5.5%而已。而且要记得,这不是20家俱乐部平分,而是一共72家俱乐部分。

经营球队就是经营公司。在高水平联赛里球迷会比在低水平联赛多得多,自然球队受关注的可能性也就更多,电视转播收入,广告收入和投资要高得多。一般的足球队都是是盈利性质的,一个球队名声越响亮,收入就越高,日子就过得越好,这就需要成绩作支撑,如果降级了,球迷,声望,广告,什么都没了,好球员也不会来,这样球队就会很困难了,甚至可能瓦解。

英超与中超哪个更烧包

9月2日凌晨1点,今夏欧洲球员转会市场落下帷幕,最后一个关闭转会窗口的英超毫无悬念成为花钱最多的金主,11.7亿欧元的转会支出超过西甲和意甲之和。稍早结束的亚洲夏季转会市场,中超无可争议蝉联烧钱榜榜首。

英超一跺脚,欧洲抖三抖;中超一声吼,亚洲全都有。最近两年,英超和中超的购买力都在本大洲范围内让他国联赛无可抗拒。除了钱多之外,两个协会的国字号球队也有很多共同点,当欧洲中国队英格兰与亚洲中国队国足相遇时,哥俩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比阔气英超花钱世界第一 中超买人亚洲称雄

由于欧洲联赛实行跨年制,夏季转会市场才是各大联赛角逐的主战场,在这场买人与卖人同时进行的战役中,英超大杀四方。转会支出11.7亿欧元,最能花钱;转会收益5.9亿欧元,最能“赚钱”。

比较转会支出,西甲、意甲、德甲、法甲和葡超排名2至6位,不过西甲的转会支出仅为5.73亿欧元,不及英超的一半。

上赛季欧洲夏季转会支出排行榜,前五名坐席和本赛季完全一致,英超总支出10.2亿欧元冠绝群雄,西甲花费4.8亿欧元位居次席。

连续两年的夏季转会市场,英超的投入都超过10亿欧元,即便是“小打小闹”的冬季转会,英超的支出依然全球第一,最有钱联赛当之无愧。如果在其他大洲再找一个如此阔气的联赛,也许只有中超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亚洲联赛的赛制决定了各支球队更注重冬季转会,过去两个冬窗市场,中超分别以6872.5万欧元和7460万欧元的总投入笑傲亚洲。而在力度明显下降的夏季转会市场,本赛季中超的投入也是高达5629.5万欧元,高于巴萨 、阿森纳等豪门。

看引援英超成外援殖民地 中超劲吹“桑巴风”

英超靠着高度市场化来赚钱,虽然变得很富有,但是负面效应非常明显。由于对非欧盟球员没有限制,英超早已沦为外援的殖民地。

德甲和法甲联赛曾经要求每个俱乐部只能引4名外援,每场比赛最多上场3人;西甲则规定每支球队只允许3名非欧盟护照球员,不过从2006年开始,这三国联赛逐渐放开政策,如今可以不受限制的引进外援。

英超自始至终不约束非欧盟球员,导致本土化比率非常低。2009-2010赛季至2013-2014赛季,每个赛季英超的外援比率都超过六成,本土球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现象最近两年并没有得到改观。

2014-2015赛季英超有33名法国人,占9.5%;32名西班牙人,占9.2%;27名爱尔兰人,占7.7%;20名苏格兰人,占 5.7%;18 名荷兰人,占5.2%;15 名威尔士人,占4.3%;比利时和巴西各有14人,各占4%;阿根廷有13人,占3.7%。

从外援国籍上看,法国球员和西班牙球员在英超中的比重相对更多;从外援分布来看,西甲联赛这两年频频被英超挖角。《世界体育报》统计指出,过去5年英超一共花费1.58亿欧元从巴萨挖人,像亚亚·图雷(Y-图雷?K-图雷)、法布雷加斯、桑切斯(微博)等人均是上赛季BIG4中的绝对核心。

在英式足球的力量与对抗基础上,融入西式足球的传控和技术,这使得英超成为观赏性最高的联赛。本赛季,英超又开始吸纳德式足球的严谨与纪律。

今年来自德甲的13名球员被英超挖走,总金额达到2.083亿欧元,德布劳内还以7980万欧元的天价创造德甲历史转会新纪录。如果算上德乙和英冠,德国联赛今年夏天输送至英格兰17人,过去两年只有4人和10人。

西甲也好、德甲也罢,汇聚各国球员的英超引援原则是只要水平够,钱不是问题,与此同时,多数顶级球员也无法抗拒金元诱惑。

中超联赛限制每队只能引进4名非亚裔外援和1名亚洲外援。总共64名非亚洲外援中,巴西外援的数量为21人,比重高达33%。16支球队中只有永昌、申花、舜天、亚泰四队没有巴西人,最近两个赛季,桑巴风愈演愈烈。

论成绩外援泛滥影响国家队 世界大赛成绩都惨淡

英超和中超风光无限,可是过去十年,英格兰和国足的成绩都非常惨淡,这说明一个联赛的本土化程度与国家队的强盛与否有很大关系。

英超联赛外援当家,几大豪门都是多国联军,本土青训只能依靠小球会。中超虽然限制外援数量,但是各俱乐部的前锋和中后卫等关键位置均由外援牢牢把控,大多数球队不重视梯队建设,本土球员更新换代缓慢。

德甲和西甲虽然已经放开引援,但是本土化比重依然非常高。2013-2014赛季,西甲480名球员中296人是本土球员,比重达到61.7%;德甲513人中,本土278人,比重也超过5成。

2010年世界杯折戟16强、2014年世界杯小组赛出局,英国媒体认为,英超毁了英格兰。中超又何尝不是?当欧洲中国队和亚洲中国队真正相遇时,也许在对方的眼睛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